<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支持Ipv6
         
        综合要闻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政民互动
        数据发布
        美丽石家庄
          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文件 >> 政府办公室文件 >> 2014年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石政办发〔2014〕22号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石家庄市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

         

        基层运行新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石家庄市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4815

         

        石家庄市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

         

        基层运行新机制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实施意见》(冀政办〔201340号)精神,经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着力解决基层医改面临的新问题,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健全长效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药品供应、人事分配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

        二、主要任务

        (一)健全基本药物采购和配送制度

        1.稳固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机制。全面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56号)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北省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集中采购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冀政办函〔201115号)精神,全市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等所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对基本药物(不包括中药饮片)实行全省网上集中招标采购,统一组织、统一平台、统一监管,严禁网下采购。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是全市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主管部门,负责配合省级主管部门落实基本药物集中采购政策,协调解决采购中出现的问题。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医疗卫生机构落实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市卫生计生委,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2.保障基本药物供应配送和资金支付。坚持以省级为主导加强基本药物采购配送管理。基本药物原则上由中标生产企业自行委托药品批发企业配送或直接配送。积极推进以县(市)、区为单位的统一支付制度建设,优化支付流程,确保货款及时足额支付。市卫生计生、市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药款支付情况的监督,依法查处拖延付款行为,并适时向社会公布。(市卫生计生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3.完善增补目录药品。根据医改工作要求和医疗机构需求,按照全省基本药物增补目录,强化基本药物分类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各县(市)、区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禁自行增补目录外药品。(市卫生计生委,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4.严格执行诚信记录和市场清退制度。对在采购过程中提供虚假证明文件、蓄意抬高价格或恶意竞价、不按照合同规定及时配送或供应质量不达标药品以及向采购机构、医疗机构或个人进行贿赂或变相贿赂的企业,一律记录在案,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市卫生计生委负责)

        (二)强化基本药物使用监管

        1.规范基本药物使用。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其报销比例要高于医保药品目录中的非基本药物,并根据医保报销等政策动态调整。加强基层医务人员基本药物知识培训,将其作为基层医务人员竞聘上岗、执业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基层转变用药习惯,鼓励临床首选、合理使用基本药物。规范省增补药品的使用管理,维护国家基本药物在基层用药中的主体地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率要达到80%以上。制定全市基本药物中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规范,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和村卫生室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市卫生计生委、市人社局负责)

        2.鼓励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基本药物。对没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乡(镇)和社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落实基本药物制度,确保每个乡(镇)、社区都有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府购买服务的范围、内容等,由各县(市)、区结合实际确定。将符合条件的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基本医保定点,对其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绩效考核后,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足额补偿。行业系统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含公立医院)所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可参照执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策。(市卫生计生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3.加强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政府监管责任,严格基本药物研究、生产、流通等环节的监管,依法查处不合格生产企业,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行为。对基本药物实行全品种覆盖抽验和从生产出厂到使用的全程电子监管,抽验结果定期向社会发布。鼓励全市医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医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引导制药企业实施新版GMP改造。发展药品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促进药品企业的兼并和联合重组。(市食药监局、市商务局负责)

        (三)深化编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措施

        1.深化编制和人事改革。以县()、区为单位,合理调控行政区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总量,实行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人员,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护理人员比例。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用人自主权。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变固定用人为合同用人,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市人社局、市编办、市卫生计生委,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2.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考核。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牵头,会同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将服务质量数量、患者满意度和城乡居民健康状况等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定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总量、财政补助、医保支付等挂钩,向社会公开。考核周期原则上每年不少于一次。(各县(市)、区政府,市卫生计生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负责)

        3.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考核。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善内部绩效考核办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定期对本单位职工进行内部考核,考核结果与职工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奖励基金发放挂钩。考核周期原则上每季度一次,条件允许可以每月一次。(各县(市)、区政府,市卫生计生委负责)

        4.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待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度收支结余全部留用,其中50%用于事业发展,50%用于职工奖励和福利。落实医务人员绩效工资政策,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比例一般不低于60%,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收入分配向工作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贡献突出的人员倾斜,严禁将医务人员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鼓励各地结合实际采取设立首席医师、服务标兵等方式,给予优秀业务骨干奖励。对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对口支援医务人员,在职称晋升、社会荣誉等方面予以倾斜;对到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医务人员,要按规定落实津补贴政策;对在农村地区长期从医、贡献突出的医务人员,可按照国家规定给予奖励。(市卫生计生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四)巩固完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

        1.完善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的补助政策。认真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的财政补偿政策,补偿模式主要有综合预算、财政定额补助、收支两条线管理等模式。一是综合预算模式,即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差额补助的办法,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足额落实到位,逐步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二是财政定额补助模式,即鼓励按照服务数量或服务人口定额补偿的方式落实补助资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支出和基本支出(包括编制内竞聘上岗人员基本工资、社会保障缴费、住房公积金、以及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费用等)纳入财政预算,足额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和正常运转经费,由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一定比例纳入财政预算,适当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收入和其他收入,用于弥补人员经费、公用运转支出和事业发展支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增加服务项目获得的收入部分,全部留用。三是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即有条件的地区及地处偏远、医疗服务能力较低、主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全额上缴,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等所需经常性支出,由政府核定并全额安排。要结合实际研究确定适合当地情况的补偿模式,并报市医改办、市卫生计生委、市财政局备案。(各县(市)、区政府,市财政局、市卫生计生委负责)

        2.落实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项补助经费。各县(市)、区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各县(市)、区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足额安排,人员经费(包括离退休人员经费)、人员培训和人员招聘等所需支出,由财政部门根据卫生投入政策、相关人才培养规划和人员招聘规划合理安排补助。基层卫生专项补助要分别作为单独项目列入预算。(各县(市)、区政府,市财政局、市卫生计生委负责)

        3.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各级财政要按照补助标准和分担比例足额下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实行先预拨后考核结算,按季预拨,半年考核,依据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年终结算。各级财政要及时足额下拨经费,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挤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由县级财政部门按照服务成本核定补助。(市财政局、市卫生计生委,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4.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各县(市)、区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进一步落实乡村医生养老政策提高乡村医生待遇的通知》(国卫基层发〔201314号)精神,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诊疗费标准,严格落实一般诊疗费医保支付政策。(市卫生计生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5.发挥医保支付的补偿作用。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中医药服务,参保(合)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治疗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要明显高于二、三级医疗机构。(市卫生计生委、市人社局负责)

        6.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96号)要求,积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给予补偿,把服务质量数量、群众满意度作为资金分配的主要依据,有效调动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性。(市财政局、市卫生计生委,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五)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1.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功能。以维护行政区域内居民健康为中心,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大力推广包括民族医药在内的中医药服务,综合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科目、床位数量、科室设置、人员配备、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要与其功能定位相适应。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进行技术指导、药品器械配送管理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后公示,作为财政补助经费核算和乡村医生聘用的依据。(市卫生计生委,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2.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规划布局和建设。政府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坚持政府主导,原则上每个街道办事处或3-10万居民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十二五”期间,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继续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装备投入,重点改善服务人口多、医疗资源短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地区的县级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实施乡(镇)卫生院辅助设施建设和院内环境整治,逐步解决乡(镇)卫生院支医人员住宿问题;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到2015年,力争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市卫生计生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3.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加强全科医生师资和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实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继续做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继续实施基层卫生人员成人大专学历教育项目,实施全科医生特岗项目,确保2015年底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每个乡(镇)卫生院均有全科医生。对乡(镇)卫生院人员每5年进行一次全员岗位培训。严格执行城市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师晋升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职称前到农村服务累计一年以上的政策。实施“大学生村医”计划,加强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人才合作交流,扎实推进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等活动,建立定期巡诊和轮训机制。(市卫生计生委、市人社局负责)

        4.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推广农村“3+X”和城市社区“片医”团队服务模式,鼓励基层医务人员根据居民健康需求,上门服务,开展健康管理、巡回医疗等。积极推进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到2015年全科医生签约人数与服务人口比例,逐步推行全科医生(团队)与城乡居民建立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提供连续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推进基层首诊负责制,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显着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占门急诊总量的比例。(市卫生计生委负责)

        5.推进信息化建设。统一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建设,逐步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将基本药物供应使用、居民健康管理、基本医疗服务、绩效考核等作为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信息系统在绩效考核和服务监管中的运用。要以石家庄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依托,以居民健康卡和社会保障卡为载体,逐步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区域内大医院、公共卫生机构、医保管理经办机构等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实现区域内不同医疗机构、不同业务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市卫生计生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六)全面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

        1.提高村卫生室服务水平。要支持村卫生室房屋建设和设备购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要建有一所集体产权标准化村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要配备合格的乡村医生。对村卫生室主要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合理补助。制定乡村医生培养规划,建立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定期免费培训制度,鼓励采取本地人员定向培养等方式充实、优化乡村医生队伍,新进乡村医生应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或以上资格,力争到2020年乡村医生总体具备执业助理医师或以上资格。(市卫生计生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2.全面落实乡村医生补偿政策。要明确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分工和资金分配比例,原则上将40%44%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各县(市)、区要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认真执行一般诊疗费补偿政策;合理提高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专项补助,财政补助总体水平与当地村干部的补助标准相衔接;鼓励各县(市)、区政府进一步提高对在偏远、艰苦地区和行政区域人口少于500人的行政村执业的乡村医生补助水平;通过村医购买商业保险,有条件的县(市)、区政府补助设立风险补偿金,多渠道降低乡村医生执业风险。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快建立保障集体产权村卫生室运行的长效机制,将集体产权村卫生室运行维护费用列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对较大修缮工程优先列入一事一议奖补项目。同时,鼓励社会力量捐助,统筹财政资金,依靠村医和村集体力量多渠道解决村卫生室日常办公经费问题。有条件的县(市)、区要采取多种方式适当提高乡村医生的养老待遇。(市财政局、市卫生计生委,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3.完善乡村医生准入退出机制。原则上每1000名农业户籍人口配备1-1.5名合格乡村医生。村卫生室实有人员未达到规定标准的,由所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购买服务或派驻等方式逐步解决;超过规定标准的,原则上不得新进人员。各县(市)、区政府要制定到龄乡村医生退出办法,建立乡村医生到龄(男60周岁、女55周岁)退出机制和考核机制。在落实乡村医生养老政策的基础上,引导乡村医生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采取多种方式适当提高乡村医生的养老待遇。(市卫生计生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市人社局负责)

        4.规范乡村医生补助经费拨付办法。各县(市)、区财政、卫生计生部门负责为每个村卫生室开设专用账户,专门用于对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药品零差率补助、村卫生室运行补助经费及一般诊疗费核算拨付和现金支取,实行独立核算,封闭运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药品零差率补助、村卫生室运行补助经费实行“按季预拨、打卡发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药品零差率补助每季度初预拨下季度经费的80%,余额部分每半年考核后结算;村卫生室运行补助经费每季度初拨付全年经费的25%,上述3项经费由县级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村卫生室账户;一般诊疗费医保报销部分,由医保经办机构按季拨付到村卫生室账户,年终结算。县级财政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将拨付情况及时抄送县级卫生计生部门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药品零差率补助、一般诊疗费由村卫生室负责人根据乡村医生实际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分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监督管理。(各县(市)、区政府,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卫生计生委负责)

        (七)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监管力度

        1.加强卫生行业监管。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的行业监管。对过度医疗、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推诿病人、虚报公共卫生服务、骗取医保资金等违规行为的机构及人员,要按照规定严肃处理;严厉查处不按规定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加强社会监督。(各县(市)、区政府,市卫生计生委负责)

        2.推行院(中心)务公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定期公开医疗服务信息、财务收支状况、医疗服务价格、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府专项资金使用和绩效考核情况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市卫生计生委、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3.发挥医保和价格的监督制约作用。医保经办机构和物价部门要实时监控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加大奖惩力度,严厉查处骗保行为。(市人社局、市卫生计生委、市物价局,各县(市)、区政府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将基层医改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管理。市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基层医改工作。

        (二)加强督导考核。各县(市)、区要根据本实施方案,制定具体方案,于2014830日前报市医改办、市财政局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备案。市医改办每年要会同市有关部门定期对县级政府医改配套资金到位和执行情况进行督导考核,及时通报进展情况,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三)加强宣传培训。大力宣传基层医改政策,抓好基层综合医改典型宣传,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全社会支持医改、参与医改的良好氛围。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各部门,市政协各部门,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各人民团体。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4818印发

         

        关于本站|网站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石家庄市电子政务中心承办
        网站标识码:1301000003
        冀ICP备20013865号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1704号